迟早有一天,我们都会死掉!

死亡,对很多人而言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命题。

特别是对大部分年轻人而言,虽然理智上每个人都知道死亡终将悄然而至,即便我们躲过了众多意外,还有岁月风霜添加在我们身体上的老态,终将白了头、驼了背。只是时光漫长,长到好像死亡永远不会降临。

但是,《最好的告别》强行把这个命题摆在你的面前,很沉重,但也很深刻。

首先,作为一名资深的医生,作者阿图·葛文德写下了这本副标题为“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的书,破除了我们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普遍误区。

当我们面对各式各样的老年病,很多人都会把责任归咎为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但事实上,历史上大多数时候,死亡与衰老根本没有必然的明显联系。人类的自然进程是在英年早逝,未老先亡。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写道:“死于老年是少见、异常、奇异的死法,远不如其他死法来得自然——这是最不可能的、最极端的一种死法。”而现在,世界上多数地方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80岁,我们的寿命远远超出了给定的时间。当我们研究衰老时,我们试图理解的并不是自然的过程,而是非自然的过程

如果,当我们渐渐老去,患上连医生都闻所未闻的疾病,与其抱怨命运的无常,苛责医生的无能,或许我们更应该感谢。感谢科技和经济,许以这超出我们祖先数十年的人生。

当我们的生命走到尽头,我们把自己交给医院,但这可能恰恰是悲剧的开始,一方面,就像刚才所说的,人类对那些终将夺走生命的疾病束手无策,另一方面,医生的使命是解决问题、延长生命,而生命的质量并不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他们一次又一次把你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但可能只是在不断延长你的痛苦。

当死亡成为我们无法逃避的归宿,是作为一堆组织和器官趟在医院的病床上苟延残喘,还是回到家人的身边度过最后的时光?当继续治疗只会增加痛苦而无法真正拯救生命的时候,欧美国家有很多人会选择临终关怀或者说善终服务——由专业人员来帮你应对离世的焦虑,给你使用减少痛苦而不是延长生命的治疗方案,让你能够打起精神、保持清醒地去跟每一个你在乎的人告别。

在书中作者记录了自己的父亲在换上脊椎肿瘤后,如何接受治疗到放弃激进而无效的治疗方案。最终,在善终服务的帮助下,撑到作者在俄亥俄大学发表毕业致辞的那天。当早已难以步行的老父亲放弃了轮椅,在作者的搀扶下慢慢地拽脚而行,穿过整个球场,爬上20级水泥台阶,来到家属看台,仅仅是目睹这一切,作者就几乎热泪盈眶。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几次被感动到落泪,但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面对无可避免的死亡和衰老,西方国家已经有了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但是对于我们而言还有太多传统观念将要被挑战,甚至对于死亡,我们是沉默的。很多人直到生命的尽头,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这个命题

追根溯源,可能要算到孔老夫子头上。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事鬼神,不求来生。我们用尽一生的时间去考虑如何活得更好,但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就会显得尤为的仓促和无助

如果我们能够早点直面死亡,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沉迷于追逐金钱和权力?

如果我们能够早点直面死亡,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忽视身边的至亲和挚友?

如果我们能够早点直面死亡,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将梦想一再地推迟?

可我们讳疾忌医,跟重疾的亲人谈论死亡更是不吉利的行为,竭尽全力挽留父母的生命才是孝子本色,但可能这本身是一种残忍。

书中写道当病人选择了临终关怀服务,会有工作人员来到病人的身边,陪他们聊这些问题:

你怎么理解当前情况及其潜在后果?

你有哪些恐惧,哪些希望?

你愿意做哪些交易,不愿意做哪些妥协?

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的行动方案是什么?

这样的交谈很难,但也很重要,只有弄清楚对于病人而言什么是他最担心的和最希望的,家人才能帮助他做出真正对的选择,书中有一位老爷爷觉得哪怕瘫痪在床只要能够吃冰淇淋看足球转播就够了,而作者的父亲却难以忍受瘫痪的命运,最终他们的子女都听从他们的意愿帮他们做了正确的决定。

这些问题,对于尚且年轻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它们能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本原。让我们明白,死亡恰恰是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终结

回顾我们的历史,有多少人企图获得永生,其中不乏当时的明宗圣主: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难道不够聪明吗,却被几个装神弄鬼的小角色骗的团团转。他们不是愚蠢,而是贪婪。越是拥有巨大权力的人越是容易沉迷于掌控世界的幻觉之中,以至于幻想自己能逃过死亡。

但不死真的是一种幸福吗?

花朵因其脆弱而珍贵,生命因其短暂而灿烂。

生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终有一死。

有很多人,虽然早已离开,他的作品却在被反复传唱和演绎,他就因此永生。

就像很多人,虽然还活着,却不过是尚未被掩埋的行尸走肉。

生命代表的是蓬勃的活力和无限的可能,而死亡是我们留给世界的一个盖棺定论。

死亡本身没有价值,就像生命本身毫无意义,一切在于我们如何度过这有生之年。

最终,“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

死亡是悬在我们每个人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剑,我们不知道它何时会落下。但当我们意识到这剑终将坠落,你将如何度过今天?

“向死而生”的心态将教会我们更勇敢、更理智地度过每一天,最终收获人生的坦然和不悔。

qu4.net